刘智超 国家高级摄影师 / 福建江夏学院客座讲师 / 福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影像委员会委员 / 富士影像福建特约讲师 Q = 问题 L = 刘智超
Q:您在5岁生日时收到一台胶片相机,有什么渊源?
L: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——一台胶片相机,其实就是台塑料玩具120胶片相机。我父亲很喜欢摄影,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很多与摄影有关的事物,但真正开始尝试着深入摄影,应该是从14岁左右。
刘智超5岁时收到的劳动牌120胶片机
Q: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毕业后,是一直以职业摄影师的身份工作吗?中途有想过放弃吗?
L:其实我因为家庭原因离开北京回福州发展,同时从事商业摄影与平面设计。大约从05年开始,才将重心倾斜到商业摄影,主要是拍摄美食产品。就福州而言,以拍产品为主的商业摄影师生存空间并不大,但我本身很喜欢摄影,做的也还不错,所以也一直坚持到现在。
Q:但您是如何定位自己的?暗房师、咖啡烘焙师、文化交流传播者,还是觉得摄影师更合适呢?
L:如何定位自己?其实也并非易事。我自认为是一个有很多斜杠的青年(斜杠青年: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),当然你现在也可以说我是(斜杠)中年。其实这些年我在从事摄影的同时,还有摄影传统影像的文化推广和普及,同时也做过平面设计、策划、亲子教育、环境教育等,最近还在尝试着做策展等。
Q:您从事摄影近20年,对于胶片、暗房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?
L:我从胶片时代开始接触摄影,很早就开始自己冲洗照片,我更倾向于自己冲洗、放印照片。于我而言,它已经是一种习惯。其实我对数码影像不排斥,我也算是福州第一批完全使用数码进行商业拍摄的摄影师,平时的商业拍摄也是采用数码相机。但在自己的创作上还是更倾向于用胶片,因为只有参与到整个影像制作过程中,才更像是自己的作品。简单地说,数码于我无法注入灵魂。
Q: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器材控?
L:我也不能确定自己算不算器材控,但我的咖啡馆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如果客人拿出的相机我说不上型号或认不出来,就请他喝一杯咖啡。
Q:对于刚入行开始玩胶片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?
L: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,其实大部分一开始就接触数码摄影,所以对有的人来说,胶片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,也带动了胶片市场的复苏,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胶片的人来说是好事。但我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买好(新鲜,未过期)、专业型的胶卷,它本身并不贵,大家的拍摄量也不至于成为一个负担。试想,因为你的每一帧快门,都是一个无法回去的瞬间,为什么不用更好的胶卷去对待它呢?
Q:您有过创作瓶颈时期吗?如何走出来的?
L:如果工作一忙起来,个人创作就很容易到瓶颈期,比如拍摄未达到预期,或者找不到想拍的内容,感觉这些年是从一个瓶颈跳到另外一个瓶颈,自己也一直在尝试突破。
Q:您做“每日一图”的出发点是什么?
L:这个事情从2015年的5月2号开始。因为我此前不间断地在拍摄,积累了不少的片子,虽然这些照片都不是特别好,尤其是它们都不成体系,但我还是需要花点时间去整理这些照片,这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,非常具有挑战性。无奈我这个人很懒,就想找一个方法逼自己去整理照片,所以我每天发一张照片,为期3年,就是1000多张照片。3年之后,我停止发照片,有朋友就跟我说:你的“每日一图”还蛮有意思的,为什么不继续做了?于是我又接着发了。
Q:您在江夏学院担任摄影老师,怎么看待现在年轻人的创作?
L:我教的课程主要是针对非影像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,如数码摄影与影棚基础(灯光等),大多数学生都是基础相对薄弱些,也谈不上创作。但是我有接触过一些正在做创作的大学生,他们在影像本质上面的关注以及题材的选择还是偏弱一点,更多地希望通过影像去做更新颖、更吸引眼球的表达,而纯粹在影像本身或者影像品质方面钻研的同学,遇到的还比较少。
Q:摄影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?
L:我从14岁开始拍照,到现在已经有25年了。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,是不一样的观看世界的方式。当我看到东西的时候,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应该将它以影像的方式给记录下来。相机实际上是我眼睛的延伸,我已无法离开摄影。
暗房基础分享
△在观片台上初选密度合适的底片
△不同型号反差的相纸
△暗房灯下的放大机、密度仪、定时器等。
△暗房灯下显影出来的影像
△相纸经过显影、停显,到了定影数分钟后部分可以在常亮灯下观看
△放大至相纸上的效果显示
△相纸晾干后装入无酸卡纸、装裱
△最终成品
在时间中感受影像,从无到有,从虚到实。